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》。方案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,对加快现代化良田建设,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。
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,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高标准农田是地平整、土肥沃、田成方、林成网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的农田,具有农田质量高、产出能力高、抗灾能力高、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。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加快现代化良田建设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上具有重要意义。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,是推动建设现代化良田的具体行动,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夯实大国粮食安全“耕”基,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,守好大国粮仓。
让小田变大田,优化用地空间布局。建设高标准农田,要通过合理的规划,提升耕地的使用率,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改造提升。将零散的补丁田整合为连片大田,挖除田埂土垄,规整边角料,形成“田成方、路相通”的现代农业格局。让小田变大田,不仅让田埂绊脚变成了连片沃野,更能让农机进得去,大型农机直接下地,省时省力增产。从碎地生金到统种共富,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,曾经零零散散的巴掌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推动下,让土地化身财富的永动机,让农民稳粮更有底气。
让粮田变良田,一块田里话丰收。保障粮食安全,要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既让更多的粮田变良田,也为现代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创造了条件,实现耕地质和量的双提升。不同的区域,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、标准、内容存在差异,要因地制宜落实建设任务,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高质量。解锁建设高标准农田丰收密码,要在建得好、管得好、用得好上用心,激发土地新潜能,绘就田畴沃野好丰景。
让荒田变金田,进一步助力农民增产增收。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,努力建设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,最终落脚点是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,让农民在粮食稳产丰产中收获更多的实惠。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调整、水资源配套、资金投入等方面政策协同配合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,要确保数量不减少、质量不降低,让高标准农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,更要向符合条件的荒田要产量,为粮食稳产高产筑牢坚实根基,让农民粮仓里装进更多的优质粮,收获更多的真金白银。
“洪范八政,食为政首。” 守牢粮食安全,既要各地区各部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耕好18亿亩耕地这块“有形良田”,也要亿万农业领域劳动者辛勤付出,把科技成果融入粮食生产的全链条,在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,营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好风尚,耕好节粮减损这块“无形良田”,让手中的饭碗越端越稳、越端越牢。
作者:梁文音
(编辑:崔凤娇 责编:田莉 校对:文骥 审核:周牧)
( 来源:四川新闻网 )